昨夜手邊的工作日誌完稿前,307走了進來,請我到他們房間泡茶,臨走前想說手裏沒啥好送人家,可也別老是喝別人的茶,因此帶了些台灣茶葉過去。一走進307室,裏面坐著六七個人,圍坐在一個放在小塑膠凳上的茶盤。盤裏茶碗、小瓷壺、濾斗,小瓷杯一樣不少的擺放著,椅子下還放了個小水桶,是個標準的克難式船上茶館。
307是茶館裏的沖泡老手,一看到我拿了茶葉進去,大伙們甚是歡喜,“敢緊換上台灣茶葉啦”,333依坐在角落裏拉高著嗓子吆喝著。台灣茶其實是館裏的學弟所贈,之前我們一同去南沙太平島調查時,也同樣的也帶上這款屬於阿里山腳
下,由自家友人所製作的半熟茶。此種茶葉它應屬於烏龍茶系,但烘焙的時間又短了些,所以喝起來的口感,較像是帶點青澀的熟茶,由於味道及品質不算太差,雖只是用小茶包的方式零散的裝在塑膠袋裏,沒有瓷壺鍚罐的高雅包裝,但也是種可以拿出檯面的比較級茶品。
不知前一泡的福建茶被沖了幾次,但很快的被撤換下來,大家等著要喝台灣茶,5分鐘等待水滾的時間裏,大家仍舊聊天說笑著。水滾開倒入茶碗後,茶分子隨時間逐漸散開,由無色轉變成金黃色的熱茶,再由濾斗漏至瓷壺,分裝至茶杯,所有過程307似乎很小心的觀察,茶水的顏色變化,沖泡時間的精準拿捏。雖然等待幾分鐘的時間不太久,但隱約可感受到,在味覺尚未品嘗之前,茶蒸氣所飄散出的香氣,早已進入大夥的敏銳嗅覺之中。
雪龍船的飲用水是由海水所直接淡化來的,聽他們說,在不同海域沖泡出的茶,味道也跟著不一樣,上海出來那一段的水最難喝,赤道以後的水品質則越來越好。我沒能一路從大陸沿海喝過來,因此也無法得知,茶溶在不同水系間的優勝劣敗,但我嚐到了,用南極海冰所純化出的潔淨好水,福建及阿里山不同地域及茶種間的差別,以及二岸間最難得的友誼。
或許是前夜的極佳品茗在作怪,閉上雙眼才一會兒,便在子夜時分的清晨,天色便隱約的亮起(時間約1:30)。無所適從又清醒的我,掀開被子向外一蹬,拿著照像機跑到駕駛台,去拍攝海角邊緣一端的日出晨曦。畫面中我看見了雪龍的船首奮力的破著寒冰,她的右舷方位,朝霞正從極冷的海冰中,緩不濟急的地想跳脫出水面,而船尾則是一些剛被雪龍船所壓破,暫時得先往兩旁退出十幾米的碎冰,及一條看不見盡頭的縱切線。
錯過了今天的早餐,幸好在中午前便醒過來,起床後查覺到船出現了離港後未曾有過的平靜,這怎麼了呢?船怎麼沒在動了呢?後來聽說是船在破冰時,運轉過了負荷,船正進行檢查及保養。午餐後回到寢室,整理清晨所拍攝的照片檔,一會兒,有位隊員跑進了寢室,說是在船尾拍到了海豹,還開了像機給我們看。小熊和我聽到有東西可看,立刻披起了雪地衣,一溜煙的往後甲板跑,只可惜我們到的時候海豹早已消失。張海生老師的學生跟我們說,方才海豹還跑到船板下方,離他不到十米,我往下一看也不知道是誰,用紅色塑膠繩綁了一塊肉,從船後的冰縫裏放至水面下要餵食海豹,張老師的學生把繩索拉起來看看,不料,繩子早被表面的海冰凍住,因此誰也不知道海豹到底有沒有把繩下的肉給吃了。
午後在回覆館內信箱的同時,收到了首封的家書,內心裏感動萬分,這種天天期待有封家書的心情,彷彿回到大學時代,那種滿心期待收到女友來信的心情是相同的。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從最為原始的書信、電報、電話、Call機,至近十幾年來,一直在不斷進步的E-mail及手機簡訊,人與人的連絡方式好像變的越來越容易,前兩天室友在等不到女友來信時才在嘆息著說,無法想像以前的人沒手機及E-mail怎麼過活。家書在網路通訊時代發達的今日,似乎變的不太可能會出現,我試想如果沒有這趟南極之行,極可能這輩子,也沒有辦法收到一封家書,怪不得古人會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句話來形容對親人思念的百般無奈及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