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瑞氏海豚觀察日記7/5~7/6

7/5~7/6(一~二)
禮拜一早灌食前發現海豚雙眼已張開,且會在外在刺激下張開嘴巴,呼吸次數仍然維持在七下到十下。灌食結束之後,和屏科大病理研究室的林教授討論血液學以及呼吸道採樣培養相關檢驗結果。根據林教授的分析,ALT、AST、GGT、LDH的異常充分顯示出海豚的肝功能低下或是有肝臟傷害,其中LDH也可能是從肌肉組織傷害得來,或許是有潛在的傷害或是發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無法很篤定的歸納出一個確定的解釋,林教授說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因為呼吸速率慢使肝臟缺氧進而造成傷害,精神狀態不振有可能是和肝臟功能衰竭有關,但也可能是其他原因。ALP、Eosinophil count的低下也顯示出緊迫的狀態。除此之外,有發現CK、LDH上升顯示有肌肉組織的傷害,也許和身上的傷口有關,但無法確定是否真是因此造成的結果。最後,在呼吸採樣的部分,屏科大檢驗室自培養基中分離出了弧菌(Vibrio spp.)類的細菌,弧菌是海洋生物體內可見的常在菌,對海洋生物來說不一定具有致病性,因此僅將此結果作為一個治療的參考依據,不列為主要治療的目標。綜合以上結果,林教授方面給了一些治療計畫上的建議,其中不外乎補充強肝物質如綜合維他命、黑糖水、安素等,在抗生素的使用上也有一些選項如Doxycycline+++, Amoxicillin+++, Ampicillin+++,但這些都和許獸醫目前為止的治療相符合,所以並沒有因此做很大的變動。再和林教授會談完畢之後,許獸醫準備了瑞氏海豚自然進食的食物─魷魚,不採取灌食方式直接將魷魚拿到海豚的嘴巴附近看他是否有想進食的動力,很意外的,海豚竟然可以自己將魷魚咬住併吞嚥入肚,這個行為可說是收容治療以來最大的突破點。但是在下午四點半的餵食過程中,由於先灌過安素才餵魷魚,海豚只是注意了一下但並未食入,許獸醫嘗試了許久仍沒有讓他吃下去,因此先放棄這一次的餵食,打算明天早上提高它的餵食量。當天下午第二次的血檢報告出爐,肝指數再度飆升,顯示出肝臟功能嚴重衰竭,白血球數量也大幅上升並出現嗜中性球中毒現象(Toxic Neutrophils)顯示出應該是有嚴重的感染或是發炎。

在7/5當天晚上,海豚的狀況急轉直下,表現出虛弱的樣子,慢慢的失去力氣沉入池底,在隔天7/6凌晨死亡。屍體撈上來之後便通知屏科大病理實驗室前來執行屍體解剖的工作,並希望他們採樣回去之後能提供完整的病理報告。在解剖的過程中,可看到心、肝、脾、肺、胃等重要器官以及一些內分泌腺體皆有病變的出現,伴隨著胸腔以及腹腔積水的出現,其中又以肺臟最為嚴重,表面出現纖維素樣的滲出液以及壞死,淋巴結腫得非常大,顯示出應該有炎症或是感染的情況出現。心臟的病變觀察到右心室的擴張,腔室變大、心肌壁變薄,在加上有出現Chicken fat clot說明死前可能有心臟衰竭的可能性。肝臟腫大,器官邊緣變鈍,表面有白斑可能是纖維化的表現,胃黏膜有出現胃潰瘍的病變。以上是一些大體上較明顯的病灶,但是詳細的死因以及病理診斷仍然要仰賴屏科大方面的完整報告。



本次的個案,雖然說最後並沒有治療成功,但在過程中所看到的事情,所學到的經驗仍然是很寶貴的,同時也讓兢兢業業照顧海豚的大家上了寶貴的一課,那就是在動物的醫療裡面,永遠要多方面、多個方向的收集資訊並評估動物的治療成效,因為這中間不確定的因子實在太多,外在表現出來的行為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一切最終應該還是要依靠血液學檢驗、活體採樣培養、生化檢驗這種判讀上具有絕對的價值與標準的診斷方式。

by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三年級 齊奕榮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瑞氏海豚觀察日誌day2~3

2010/7/3-7/4(六-日)

從禮拜六開始,每天固定早上八點半以及下午四點半要進行兩次的灌食,到了禮拜天再增加到一天灌食三次,同時開始給予新鮮的魚肉,但因為這隻海豚目前對於固體食物還沒有想進食的欲望所以還是採取以手塞進食道的方式餵食。每次架上來餵食的時候都會補一些優碘軟膏在傷口處。這幾天主要的工作就是觀察狀況,可發現傷口有一天一天稍微的癒合,至於呼吸,禮拜六當天他的呼吸下降到每五分鐘三下到四下,比原本剛來時更低,狀況並不是很好且時間過長恐怕會產生酸血的情況出現(換氣不足),幸好在禮拜天時呼吸速率上升至每五分鐘七到十下,並且從禮拜六的緩慢、較長的呼吸聲到禮拜天快速有力的吐氣,可說是很大的進步。禮拜六的時候海豚的雙眼以及口都是緊閉著的,可說受到環境緊迫的狀況還很嚴重,禮拜天時睜開了右邊的眼睛,算是有所進展,但除此之外大多數的時候他都在收容池裡面漂浮,沒甚麼力氣自己游動,精神狀態也一直沒有顯著的變化。
這兩天的觀察狀況和第一天差異性不高,呼吸速率有下降但是後來恢復了,運動方式仍然維持在池內飄動,少有自己主動的活動。

by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三年級 齊奕榮

瑞氏海豚觀察日誌day1


2010/7/2(五)

在當天早上約凌晨五點四十分,海生館接獲通知大鵬灣出海口有一隻海豚擱淺上岸,為一身長235cm,體重110kg之幼年瑞氏海豚(花紋海豚)。海豚以及救援人員大約於早上十一點四十到十二點之間抵達海生館鯨豚室,開始做基本的外傷處理,抽血送檢,灌食、口服給藥等基本醫療措施。做完基本處理之後讓這隻瑞氏海豚進入收容池休息。起初看起來相當的虛弱,可能是營養不良以及脫水所造成的,因此他也相當消瘦,不過也因此讓我們沒花甚麼力氣就將他架到擔架上。

外表上大致觀察到頭部以及軀幹有多處的淺層刮痕,一條一條、一片一片的像雪花一樣的白色花紋,是瑞氏海豚的特色,屬於正常的外觀,是同伴之間玩耍或是打架留下來的痕跡。其他較深層,有深入到外皮之下的開口是創傷,其中後軀幹背側兩邊各有一圓孔形傷口,其中一邊看似已癒合,一邊則是較新的傷口,幾乎已經看到下面的肌膜,此為達摩鯊造成之傷口。

在海生館鯨豚室內,獸醫做了基本的外傷處理,抽血送檢,灌食、口服給藥等基本醫療措施,再創傷開口敷上優碘軟膏,自尾鰭靜脈抽血送往屏東科技大學檢驗,灌食主要成分為水分以及電解質溶液,加入之口服藥物不外乎抗生素以及消炎鎮痛藥物。做完基本處理之後讓這隻瑞氏海豚進入收容池休息。
起初,是把擔架和海豚一起放在池子內,因為一開始會不確定他的身體狀況是否足以在水中保持平衡不至於溺斃,後來下午我們把它從擔架裡面放了出來,幸好他的狀況還足以在水中保持平衡,但沒甚麼力氣游動,所以之後便讓他自由在池裡面漂動。


進入收容池休息之後我們還是有持續觀察他的狀況,這天的排泄物顏色比較綠,而且比較液態,排出來之後會往水面上浮。呼吸速率大概都在每五分鐘五到六下左右,比正常速率慢但還算是有維持在一定的速率。我們在海豚身上懷疑可能會有一些潛在的疾病,例如肺炎以及寄生蟲性的感染等,經過觀察,這隻海豚的氣孔可以很正常的吐氣且沒有觀察到黏液及泡沫的產生,吐出來的氣體只有一般的海水味沒有惡臭,以培養皿靠近氣孔使海豚吐出來的氣體以及懸浮物附著在培養基上,送往屏東科技大學獸醫系培養鑑定。
當天大致上觀察的結果還算穩定,除了身上有達摩鯊造成的圓孔型傷口以外,呼吸緩慢、消瘦、體重過低以及意識不清是第一天觀察的生理狀態主要描述。這天海豚雙眼、口腔皆緊閉,對外界反應也不敏感,判斷為其處於緊迫狀態下的現象。

by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三年級 齊奕榮